心理專家: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孩子“因材施教”
疫情時期,居家網課期間,如何更好地建立培育良性親子關系?11月26日,市衛健委邀請省會心理專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親子關系問題答疑解惑。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李璐表示,與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孩子相處時,需要的方法和策略并不一樣,家長朋友們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處理矛盾。
幼兒園小朋友 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強。疫情期間長久相處,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比較吵鬧而且不太“聽話”。這時候家長不妨首先考慮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太悶了?還是忽視了孩子,孩子故意做一些行為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又或者是孩子語言表達受限,所以用行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此外,由于幼兒園階段的小朋友活動性強,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去讓孩子幫助我們做一些家務,不僅鍛煉了孩子,而且減輕了我們的負擔,孩子也很有成就感。
小學生 疫情居家期間,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業和游戲的誘惑,容易和家長出現各種矛盾,家長想讓孩子盡快完成作業,孩子想先玩一會兒游戲,這種情況下該怎么辦呢?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另外,作為父母就要以身作則,在孩子學習期間,我們也要抵抗誘惑,不玩手機或游戲。
初中生 遇到問題具備了一些自己獨立應對的技巧,并且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容易對家人的話敏感。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有進有退”,而不是一味說教。學會放手,要把“舞臺”慢慢地交給孩子。對于孩子不一樣且別出心裁的觀點應表現出欣賞和欽佩,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
高中生 因為具有繁重的學習壓力,疫情期間在家很容易出現煩躁、緊張、壓力大的情況。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很容易把氣撒給家人,接著可能就會出現“踢貓效應”。高中生因為自身已經具備較強的控制能力,所以對于時間管理和環境狀況要求就比較高,孩子和家長很容易產生矛盾。作為家長,一方面我們要縮小活動范圍,盡量給孩子充足的獨處時間,另一方面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家庭環境,而不是時時刻刻問孩子學習情況。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