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蠶、石磨盤石磨棒、青釉瓷尊、白衣彩陶盆……記者昨日從相關部門獲悉,為迎接第九屆“博博會”,更好地宣傳展示古都歷史文化,打造更加數字化的鑒賞體驗,第九屆“博博會”執行委員會將于明日在百度“D+數字藏品”平臺特別發行鄭州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9款文物數字藏品。
據了解,數字藏品將博物館藏品的邊界拓展到數字世界,不再局限于物理世界,使藝術收藏更加平民化,為藝術品的收藏和流通提供了便利。同時,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數字藝術品的版權保護和流通問題以及真偽鑒定難題,給藝術藏品領域帶來盎然新機。本次發行的鄭州文博數字藏品系列共推出牙雕蠶、石磨盤石磨棒、青釉瓷尊、白衣彩陶盆、三彩鵝銜梅花杯、珍珠地臥羊瓷枕、卷云紋銅鈕鐘、金虎飾、卣9款典型藏品。
其中,牙雕蠶以獸牙雕制,呈淺黃色,長6.4厘米,上下兩端雕成齒狀,分別表示“蠶”的頭部、胸足、腹足和尾足,整個造型頭昂尾翹,背部凸起,與蠶吐絲或即將吐絲時的狀態高度契合。
現收藏于鄭州博物館的卷云紋銅鈕鐘于1997年在新鄭出土,其鐘面兩側有螺形枚36個,行列整齊;鼓、鉦、篆、枚各部位均以陰線框相隔,篆飾云紋,鼓部飾云紋和三角紋。
現收藏于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的白衣彩陶盆口沿46厘米,高15.2厘米,最大腹徑36.8厘米,其口徑之大在國內同時期器物中比較罕見。其口沿飾以紅彩直線紋、白彩弧形三角紋、紅彩圓點紋、黑彩弧線紋等組成的八組對稱的圖案。腹部飾以黑彩月亮紋、弧形三角紋、圓點紋等組成的四組對稱的圖案,由此可看出古人在繪制陶器紋飾時已采用對稱等分手法。
珍珠地臥羊瓷枕現珍藏于新密市博物館。該枕通長22.9厘米、通寬17.1厘米、通高11.8厘米、底長21.3厘米、寬14.4厘米,呈腰圓形,枕面繪一只臥羊,口銜一束卷草,生動逼真,反映了唐代瓷枕的制作特點。
石磨盤石磨棒距今約9000至7000年,是裴李崗文化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主要用于植物性食物加工,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成套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盤為橢圓形,正面平坦,前寬后窄,底部有四足,表面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盤面中部已被磨成凹弧形。整套石器線條流暢、琢制精細,反映出古人嫻熟的石器加工技巧和較為先進的植物性食物加工技術。
三彩鵝銜梅花杯杯呈鵝形,鵝曲頸回首,口銜梅花,鵝尾為一朵梅花,梅花中心為杯口。該杯造型獨具匠心,雕塑形態栩栩如生,堪稱三彩中的精品,現收藏于鞏義市博物館。
據了解,9款鄭州文博數字藏品將分三批次發售。其中,9月1日10:00發行《牙雕蠶》《珍珠地臥羊瓷枕》《石磨盤石磨棒》,12:00發行《卷云紋銅鈕鐘》《三彩鵝銜梅花杯》《金虎飾》,14:00發行《卣》《白衣彩陶盆》《青釉瓷尊》。屆時,大家可在百度APP數字藏品頻道購買。(記者 成燕 通訊員 郝鵬飛)
標簽: 鄭州文博數字藏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