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新編 萍鄉蓮花落《少奇同志一身是膽》:不唱地來是不唱天……
2022年7月,紀念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00周年曲藝專場晚會在江西萍鄉安源大劇院隆重上演。一曲萍鄉蓮花落《少奇同志一身是膽》驚艷全場,不僅生動再現了令人熱血沸騰的覺醒年代的歷史往事,也讓人們對萍鄉本土獨特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萍鄉儺舞
萍鄉方言童謠:秀秀葉葉,三匹樛葉,上哩扯扯,下哩拔拔……
作為江西的西大門,位于贛湘分水嶺的萍鄉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上眾多的人口遷徙活動,讓這里形成東西交匯、五方雜處的文化特色。比如,地處江西,萍鄉卻與湖南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觀日景如金在冶, 游人履步彩云間——萍鄉武功山
萍鄉市黨史辦副主任陳為真:楚偏鋼質,吳是偏文柔。萍鄉的生活風俗、生產習俗既有楚文化的潑辣敢闖、雷厲風行,也有吳文化細膩理性的風格,這種歷史印記影響至今。
萍鄉最西邊的區居然以“湘東”命名,它距離最近的湖南醴陵甚至不到30公里。如此親近的鄰居關系,也讓萍鄉方言顯露出吳楚文化交融的特征。萍鄉文化學者李遠實說,萍鄉方言其實是介于贛、湘方言之間的一種地方方言。
萍鄉南正街
萍鄉文化學者李遠實:受吳風楚韻的影響,比如“雞蛋”這個詞,吳風讀出來,就是“嘎嘎”,因為他的音調拉得比較長,顯得悠而遠;如果是楚方言,就是湘方言,讀出來是“趵趵”(音擘),它就短而促。萍鄉的方言特點是每一個字,字字有來歷。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方言在全國來講都有個難題,就是你雖然講得出,但是你寫字不一定寫得出。但是在萍鄉有點特別,基本上講得出的字百分之七八十都可以寫出來。
歷史上,湘贛兩省休戚與共,文化風尚也彼此認同。兩邊民眾經常合辦書院,合修鐵路。清末萍鄉煤礦建成后,大多數工人也來自湖南,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萍鄉人自帶湖南口音的一個重要原因。萍鄉方言的生動之處還在于它在動詞的選擇上。
世人都說神仙好,唯有鄉音忘不了——萍鄉春鑼
萍鄉文化學者李遠實:形容靜止,或者是走得很慢,并且摔了一跤,是往前去撲,叫作“絆一跤”;如果運動之中,跑的時候摔一個跤,叫“騰一跤”;還有一個是從高處往下面掉,叫“噠一跤”,但是北方話只是說“摔了一跤”。這有什么用呢?就好像,兩個小學生放學回家,其中一個伙伴急切地告訴他的媽媽,你兒子“絆了一跤”,切菜的媽媽照常切菜不會理他;如果說他“騰一跤”,她就會趕快去找她兒子,就要上醫院。所以說萍鄉的形容詞、動詞十分豐富,并且十分形象、十分傳形,它基本上到了不能換一個字。
萍鄉春鑼《新年好》:春回大地百花鮮,我打起春鑼來拜年。春歌來把新春報,恭祝各位新年好!
世人都說神仙好,唯有鄉音忘不了。起始于明清時期的萍鄉春鑼,至今仍在這片湘贛交界的土地上到處傳唱,就像當年報春人身背鑼鼓,挨家挨戶向人們報告春天到來的消息一樣,這來自家鄉的問候今天依然親切溫暖,滋味綿長。
湘贛通衢、吳楚咽喉——萍鄉
萍鄉春鑼《新年好》:春滿人間萬象新,聲聲祝福見真情。祝福各位一年更比一年好,火紅個日子步步高,火紅個日子是步步呀高!